新闻资讯
【厅长访谈】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发布时间:2020-12-26 15:49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60年来,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西藏农牧民群众从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过上了幸福美好安康的生活。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作为民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保障、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为西藏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日前,本报记者赶赴拉萨,专访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斯朗尼玛。

  改善居住条件 提升幸福指数

  斯朗尼玛介绍说,60年来,西藏城乡居住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农牧民群众住上了安全适用宽敞房屋,幸福指数大幅提升。这60年,是西藏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获得感显著增强的60年。201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32.05平方米,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38.58平方米。

  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西藏住房保障从无到有,从基本保障到全面覆盖,构建了“以周转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为主”的城镇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城镇低保、低收入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寺庙僧舍危旧房以及特色小城镇全部纳入棚改范围,环卫工人、公交司机、新就业职工、进城务工农牧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具有西藏特点、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为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8年年底,新建(收购、改造)公共租赁住房、周转房、棚户区等各类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近39万套,总建筑面积2467万平方米。

  农牧区住房质量全面提升。60年前,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全区城镇区域是以寺庙为中心、以“三大领主”庄园为主体形成的居住区,西藏90%以上的群众没有自己的住房,农牧民基本过着游牧不定居生活,农牧民住房大都十分简陋,居住条件极差。6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特殊支持下,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大农牧民住房建设和改造力度,西藏农牧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从2005年开始启动农牧民安居工程,完成46.03万户安居工程建设;2013年,全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截至2018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危房存量为18213户,其中2018年改造完成农村危房1.67万户、落实中央补助资金2.22亿元,2019年9月底前将全面完成存量改造任务。同时,全力推进边境小康村农房建设,完成边境小康村住房建设近2.8万户,建筑面积175.87万平方米,完成总投资29.94亿元。

  注重生态文明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西藏高原地处地球第三极核心区,保护好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构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斯朗尼玛介绍说,西藏自治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致力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构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落实《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全面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更加环保,乡村更加美丽。西藏高原的天常蓝、水长清、地更绿,仍是地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城镇供水安全卫生。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藏自治区陆续建成了药王山自来水厂和北郊自来水厂及部分地区所在地水厂。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自治区县城以上城镇饮用水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极大改善了城镇供水设施严重滞后的状况。截至2018年年底,自治区共建有67座自来水厂,配套供水管网长度2733.87公里,县城及以上城镇日供水量达到48.05万立方米,市(地)所在地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2.8%。

  城镇燃气绿色清洁。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藏自治区城镇基本用上了干净、清洁的液化石油气,逐渐替代了以柴草为主,煤炭、汽油、煤油、电为辅的生活燃料格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区燃气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全区共有各类液化气加气站122家(含LPG汽车加气站),气体储存容量总量约9600立方米。燃气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之一,极大方便了千家万户居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