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厅长访谈】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
发布时间:2020-12-26 15:48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前不久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韩一兵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让更多的老百姓住上舒心的好房子,安居乐业,就是我们住房和城乡建设人永不改变的初心,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光荣使命。”

探索保障性住房新模式

  “不敢想。”

  5月30日傍晚,在陕西省铜川市安居工程锦绣新城小区锦园组团5号楼2单元103室,当记者询问80岁的吕建珍老人住在这里有什么感想时,他回答了这样3个字。

  原来,老人曾是一名煤矿工人,过去一家5口人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简易工棚房里,冬天寒冷、夏天闷热,不仅拥挤不堪,还摇摇欲坠,随时有倒塌的危险。2015年,老两口搬入这个50平方米的新房子,只花了3万多块钱。为了照顾腿部有疾病的老人,政府还专门给他们分配到一楼。这些都是老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铜川市不算经济账,全力解决煤矿工人等特殊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锦绣新城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601万平方米,总投资120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达350万平方米、4.5万户,可解决棚户区、沉陷区、滑塌区及城中村改造、外来务工人员等符合保障条件的困难群众15万人的住房问题。

  铜川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只是陕西省的一个缩影。韩一兵告诉记者,陕西省始终把解决中低收入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74.66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112.25万套,累计发放租赁补贴86.4万户,完成投资3186.26亿元,使281.52万户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和城镇新就业职工的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11.4万户城镇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中,将政策、土地、资金、质量、分配、管理6个关键要素总结为引领陕西保障性住房工作的“六大模块”,不断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的新举措、新模式。陕西省在全国较早开展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两房”并轨试点;较早组建了省级融资平台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支持市县项目建设;较早在全国开展“和谐社区·幸福家园”创建活动;较早与国开行合作推进棚改,探索棚改货币化安置办法;较早规范保障房资产管理,出台《陕西省租赁型保障房资产管理办法(试行)》;较早编制完成全省“十三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和住房保障规划。陕西省还成立了省、市、县三级政府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建立了以“一网两库五平台”为核心的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形成了省、市、县、街道、社区五级管理体系。

和谐社区  幸福家园

  “我们太幸福了。”

  在西安市曹家堡公租房书香林苑小区18号楼2908室,房主房小平激动地告诉记者。

  房小平原是西安起重工具厂的职工,因为儿子脑瘫,生活一直很困难,一家3口人长期租住在一间18平方米的小平房里。

  “现在好了,政府给我家分配了廉租房,6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每月租金只要190多块钱。小区要啥有啥,生活很方便,物业服务人员还定期上门给我儿子理发,不收一分钱。”房小平的眼里充满感激和满足。

  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的书香林苑小区是西安保障性住房项目之一,共有6584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小区是陕西“和谐社区·幸福家园”创建示范小区之一。小区内羽毛球场、儿童乐园、乒乓球场、图书馆、休闲驿站、康复理疗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闭路监控系统、周界防范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室内安防系统、门禁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表自动抄送系统等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与任何一个商品房小区媲美。

  “让保障对象住得进、稳得住、有尊严,一直是我们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主要目标。”韩一兵表示。

  2014年以来,陕西创新开展“和谐社区·幸福家园”创建活动,坚持以服务群众为中心,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健全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和强化社会保障为重点,积极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努力统筹各类资源,从政府职责、小区管理、服务管理、环境管理和住户满意5个维度,科学制订了63项评价指标,确保“和谐社区·幸福家园”创建活动取得实效。目前,全省已有214个小区被命名为省级“和谐社区·幸福家园”,440个小区被命名为市级“和谐社区·幸福家园”,住房保障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