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全力推进建设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建设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江淮大地上精心耕耘,书写高质量答卷,全省建设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赵馨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赵馨群说,新中国成立前夕,安徽省城市道路狭窄,对外交通仅有少量的土公路,市内公共交通全是人力车;城市用水水质较差,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简陋,环境卫生条件恶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整体功能明显加强,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城镇化率提高到53.5%。2018年,全省城市基础设施投资930亿元,分别是1952年、1978年的26842倍和4482倍;全省城市供水普及率99.75%、燃气普及率98.56%、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2.9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6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50%,分别为1978年的1.4倍、32.9倍、10.9倍、4.3倍和3.2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从无到有,并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全省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人均拥有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较好满足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为推动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馨群介绍说,近年来,安徽省城市管理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体制、强化服务、优化管理、规范执法,不断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全省 “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集中行使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领域行政处罚权,全面建成运行市县数字化城管平台,全省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安徽持续加强城市市容环卫管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共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8座,无害化处理能力为41480吨/日,2018年年底设市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100%和98.86%。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安徽多次开展了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价工作,积极组织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有历史文化名城15个、历史文化名镇21个、历史文化名村45个。各地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为中心,加强保护机构建设,完善保护措施,保护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维护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风貌完整,尽可能地抢救保护了一大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赵馨群说:“我们坚持以对历史负责的担当精神、对发展负责的开放格局,以‘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为前提,通过抢救修复、基础设施提升、文化资源开发等形式,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实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赵馨群说,新国成立70年来,安徽追求绿水青山的脚步从未停歇,城镇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美化城镇面貌、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城镇优居、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效益等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城镇园林绿化总量和园艺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18年年末,全省城镇绿地面积164544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36138公顷,公园989个,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83%、绿化覆盖率42.5%、人均公园绿地14.67平方米;县城建成区绿地率33.24%、绿化覆盖率37.50%、人均公园绿地13.56平方米。
赵馨群说,让群众“住有所居”一直是安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的奋斗目标。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以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省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2019年8月底,全省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362.8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88.3万套,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82.9万套、经济适用住房等5.4万套;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74.5万套,其中,城镇棚户区259.5万套、国有工矿棚户区6万套、林区垦区和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9万套。共有258.8万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其中86.1万户居民享受了住房保障政策,172.7万户棚户区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2016年以来,安徽棚户区改造已累计开工107.34万套,提前一年完成全省城镇住房保障“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05万套棚改工作目标。
安徽自2009年实施危房改造以来,累计完成12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其中2016~2018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75%以上。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