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其中,住房和城乡建设成绩斐然,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围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项永丹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 打造宜居宜业省份
70年来,浙江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使命,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城乡面貌、生活品质、改革创新都迈上了新台阶。
首先,浙江省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浙江是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省,已全面建成并应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审批系统,项目报批全流程提交材料从原来的240多件减至80件以内,全流程审批时间由原来的20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100个工作日以内;着力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建设行业服务平台与全省公共数据对接交换;网上政务审批服务做到申报零资料、受理零窗口、办件零人工、领证零上门、存档零纸件。浙江省建设领域办事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
其次,浙江省坚持以“三个不带入”全省域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根据省委“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浙江省打出“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系列组合拳。去年,全省拆除违法建筑2.05亿平方米,实施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2.63亿平方米,受益群众130.93万户;新(扩)建2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能力72.7万吨,完成210个城镇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改造和2210公里配套管网建设。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走在前列,808个日处理能力、30吨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标准化运维;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改造农村公厕52861座,建立“三有四无”长效保洁机制;完成城镇危旧房改造19717幢、1289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治理改造20.3万户;高标准建成绿道5800公里,基本实现“省域万里绿道网”。
再其次,浙江省坚持以“住有安居”为初心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城镇住房保障已累计让城镇住房困难家庭350多万户、870多万人受益,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超过22%,人均住房保障面积达到18~20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基本实现了上年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0%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最后,浙江省坚持以“建筑强省”为目标大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去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近2.88万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2%;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5%,实现利税总额1358亿元;建筑业吸纳就业人口800万人;特级企业达到80家,建筑业外向度约为50%,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94%,居全国前列。
新时代新使命 勇立潮头方显担当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中国新时代的号角。浙江是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时刻牢记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新期望,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为新起点,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落实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以新型城市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秉持“创新精神、担当意识、百姓情怀”理念,坚持“高质量、可执行、补短板、有规则、重持续”的工作导向,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浙江省将以“更舒适居住条件”为己任,高质量构建住房“市场和保障”两个体系。浙江省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城镇住房保障“两手抓”,进一步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到202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以上,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15%以上。今后几年,要按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要求,落实好“一城一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着重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新就业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今年要全面完成全省11个设区市“一城一策”制定工作。目前,浙江省已建立了重点房地产企业监测制度,全省有86家规模较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总部)纳入监测范围,并与阿里团队共同研发了房地产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强化市场分析和监测。